供稿: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处 摄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年11月16日,“产教融合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论坛在重庆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举行。该论坛是“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学术活动的平行论坛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王小梅出席并致辞。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王晓锋和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庞海芍主持。
王小梅在致辞中表示,要把握产教融合的新内涵,创新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实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统筹发展,形成内外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要聚焦产业融合的新格局,赋能学生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将产教融合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进而反哺教育教学改革,重塑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要构建产教融合的新体系,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激发高校内外协同作用,培养能够转化科研成果的人才队伍,并统筹推进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探索一系列系统配套的激励赋能政策体系,打造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体系,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财务总监冷湘致辞。她介绍了集团作为承担重庆市公交、轨道、枢纽站场、市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经营管理者,在打造城市交通一体化,践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着力打造便捷、安全、舒适、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经验做法。
王晓锋以“高等学校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为题作报告。他表示,高等教育要牢牢牵住创新发展这个牛鼻子,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高校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动担当、深化改革、积极作为,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要强化“以教为先”鲜明导向,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牵引,全面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激发人才培养整体效能。
德国对外经济合作部高级执行官、GIZ 中国项目部主要负责人艾伯哈德·特鲁尔博士以“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成果关键”为题作报告。他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表示,德国职业教育导向是以“问题为导向”和“需求为导向”,根据这两个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学校理论+企业实践的“双元”转化,最终构建一个人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式方法这三大关键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浩以“产教融合的组织与变革”为题作报告。他围绕国家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我国产教融合主要组织模式、国际产教融合组织经验与借鉴、产教融合组织难题及变革四个方面作了分享。他认为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相适应、相匹配的难题,在于要发挥企业核心作用、要有中立的协调机制、要有效的评价方式等推进产教融合的切实举措。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职业与成人教育评估所副所长黄敏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策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政策发展脉络、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内容及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探索的前瞻性研究。强调了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师资以及资源配置,构建了三体系一模型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以监测、评估、认证为抓手的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来助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副校长陈慕恒围绕“探索和建设‘五题联动’工作机制,落实企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要求”作报告。他表示,要将现场、教学、科研、演练、考评问题建立联动,提出问题突破与解决路径,整合产教资源,推动教学、科研、产教三层闭环,精准开发课程,优化教学管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示范课程、题库和决策咨询等成果,全面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师资能力,实现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刘林围绕“深耕产教融合,构筑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行经验分享。他重点分享重庆运输职院对标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发挥国企办学优势、促进产教一体双向奔赴,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人才供给增值赋能的经验做法。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依托交通产业链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通过精准培养、梯度衔接及国际合作,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交通行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发展动力。
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支持,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与会嘉宾和参会代表从政策引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等多视角交流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机制,为推动产教融合与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思路。论坛吸引了120余名代表现场参会。
(审核:李汉军,庞海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