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智库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分会概况» 专家智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顾问、学术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三届顾问



       周远清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第五届会长。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曾兼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学会会长、老教授学会会长、艺术教育促进学会会长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教育研究与实践硕果累累,发表学术论文、讲话报告四百余篇。率先提出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影响深远。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蓬勃开展,提出“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三结合(即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为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卓越贡献奖”。




       张岂之,西北大学原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会长。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等,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1988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12年被评为陕西十大社科名家。2015年获第五届“纳通国际儒学奖”之“优秀导师奖”、2016年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等。




       王义遒,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波谱学和量子频标领域知名专家,著作《量子频标原理》具有重要影响,科学论文百余篇,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原子钟,对中国波谱学和量子频标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担任北大教务长期间,和时任高教所所长汪永铨创办了内部刊物《高等教育论坛》,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的前身。在教学改革、科技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23年教师节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十名最美教师”之一。




       胡显章,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主持文科恢复建设;曾兼任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等;主要社会兼职先后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学科评议组组长、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顾问。2012年获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开拓贡献奖,2013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2021年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特殊贡献奖。




       于德弘,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先后担任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教育部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分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教育部高校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等十五个学术学会的委员、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顾问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92篇,编写教材、手册、译著等6本;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奖十六项;获国家专利二十项。




       郭大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领导学、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十余项,承担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文章三十余篇,撰写教材和专著九本。




       林建华,北京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林建华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和教务长,先后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曾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无机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曾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承担过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和863项目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龚克,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担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主席(2019-2021),联合国秘书长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2014- 2017),清华大学副校长(1999-2006)、天津大学校长(2006-2011)、南开大学校长(2011- 2018)、第七、八届中国科协常委等。在主持中国数字电视无线传输标准和微型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发等工作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防科技奖等荣誉。




       陈怡,东南大学原教务处处长,二级教授。曾任教育部《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主编,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研究领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和高等教育学。出版著作:《电力系统分析》《老子论语今读》《东南大学文化读本》《庄子内篇精读》《道德经讲读》《庄子讲读》等。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宝钢教学优秀奖1次、清华大学首届龚育之优秀教学奖、清华大学首届王步高通识教育奖等。《庄子哲学导读》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三届学术委员



       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工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发展战略与管理政策。先后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博士生导师。参加国家政策调研任务、规划编制、文件起草及主持各类研究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文章三百多篇,获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及优秀图书奖十余项。




       卢晓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积累管理实务经验二十六年,致力于对一流本科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大学专委会常务理事等。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教育财政和院校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在报纸发表教育评论2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转摘刊物转载,H指数29。2001年、2005年、2010年三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科研奖多项。




       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科学社会学分会理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高等教育研究学会(CHER)常务理事、国际期刊Higher education杂志副主编。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史和高等教育社会学,重点关注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学者早期职业生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学生流动等议题。出版专著《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2011)。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见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Policy等中英文期刊。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陈一丹教育基金会专项课题等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王晓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大学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等。曾兼任南南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王府国际学校科研校长,主持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近三年国际理解教育蓝皮书研究与编写。主持承担教育部、北京市多项重点科研课题;撰写、翻译教育研究专著10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文章多篇。




       李曼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教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等。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学、高校课程与教学、K-12学校教育改进、在线教育、国际中文学习与测评等。近些年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学习和教育、语言文字战略规划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等多项专著。研究植根于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现实,不断回应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面对当前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学习科学视角,致力于实现通识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探索。




       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秘书长。研究领域为教育思想史、学校文化建设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中外文论文6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十余部,主持和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此外,作为主持者和核心成员,多次参与省部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际合作课程教学活动以及省市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




       庞海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法学院书记、教育研究院书记等职。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大学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国际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大学教师发展、教学与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向的研究与实践。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图书15本,发表论文70余篇;获各类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胡姝,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与硕士,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访问学者。曾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学科秘书。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学生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行指委和其他司局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科技部等委托的各类课题研究30余项目。




       陆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及教育与社会系统中的枢纽性问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考试与中国社会”“大学通识教育”等主题领域开展持续的研究。出版专著《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国家级学术成果奖。




       侯定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开放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高等教育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智库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译著、专著包括:《失去灵魂的卓越》《回归大学之道》《后现代大学的来临》《高等教育社会学》等。




       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长期参与教育部高等教育政策咨询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经主持40余所大学战略与规划的编制。在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与规划、大学教学与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普及化高等教育专论》《高等教育管理探微》等30多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闫广芬,天津大学讲席教授,教育学院院长,新工科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首席专家。主持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5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




       周倩,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务。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鉴定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成员,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河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组秘书长,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教育规划与改革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省部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15本(套),发表论文80余篇,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20余项。




       杨国欣,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丽正书院院长等职,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大学课外培养、大学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其中提出的“大学课外培养”理念,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作品登记。先后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优秀社科成果奖2项。




       常桐善,陕西师范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学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育管理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加州大学系统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学术委员会顾问,兼任加州大学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院校研究学会国家数据政策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曾任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研究型大学就读经历调研国际联盟”(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Consortium)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包括院校研究、学生就读经历、大学招生等。




       李军,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终身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美国《比较教育评论》期刊编辑顾问,以及海内外多所大学顾问或荣誉教授。曾任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委员会理事、东京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讲师等。长期从事国际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教育改进科学、教育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经费逾2,000万,以英、中、日等文字发表专著、合著、期刊论文等逾百件学术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家等教学科研奖项,2023年荣获第六届“明远教育奖”(海外中国教育研究杰出贡献奖)。




       黄福涛,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终身教授,曾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和副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育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兼职教授等。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外国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课程设置与开发、中日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大学学术职业的比较研究等。著作《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外国高等教育史》《1990年以降の中国高等教育の改革と課題》等。用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语言在中国、日本以及国际主要英文学术刊物发表百余篇论文。多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欧洲大学联合会(EUA)主办的国际会议上进行特邀发言以及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进行专题学术演讲。




       徐慧璇,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副系主任,体验式学习领导文学硕士课程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规划、课程研究、服务学习、青少年身份认同、教师职业发展等。承担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资局下辖优配研究金、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香港教育大学内部研究及教学发展基金等各类课题20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国内刊物。

(2023年10月更新)